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鄭成功來澎攻臺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崇禎17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吳三桂引清兵入山海關,江南諸臣則於南京擁立福王。次年,福王改元「弘光」,清兵再陷南京,鄭芝龍等人再擁立唐王,改元「隆武」。隆武2年(1646),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降清,父子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別途。
-
鄭成功與清廷周旋的期間,在臺灣的荷蘭人為求貿易與自身安全,甚為注意中國情勢的發展。由於鄭成功攻臺的傳聞不斷,荷人對於鄭成功及與之往來的中國人提高戒心。永曆6年(1652),臺灣發生郭懷一事件,漢人農民反抗荷蘭統治,荷人甚至懷疑背後是否有鄭成功的鼓動。不過,鄭成功並未在舉兵之初即規劃攻臺,與荷蘭人的衝突實則來自於貿易。永曆9年(1655),鄭成功透過通譯何斌,責難巴達維亞的荷人阻撓鄭氏船隻。永曆10年(1656),鄭成功宣布禁止與臺灣貿易,期間長達一年。
-
永曆12年(1658),鄭成功北伐,次年被敗於南京,只好退保廈門。清軍在大陸實已取得優勢,鄭成功不得不再度考量轉進的地點。永曆13年(1659),荷人發現何斌在臺灣幫鄭成功向前往中國貿易的船隻收稅,荷人解除何斌的職務,何斌於是投靠鄭成功,提供臺灣地圖,並告知在臺荷人的虛實。永曆15年1月(1661年2月),鄭成功以臺灣「近為紅夷占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臺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故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確定攻臺。部將對此雖面有難色,卻也不敢違背。
-
永曆15年2月(1661年3月),鄭成功移師金門城,整備船隻,準備攻臺。因部分船艦仍需整修,乃分兩批出發,首批由鄭成功帶領,包括:右武衛、左虎衛、右虎衛、提督驍騎鎮、左先鋒、中衝鎮、後衝鎮、宣毅前鎮、宣毅後鎮、禮五鎮、援勦後鎮。3月10日(4月8日),鄭成功集結船艦於金門料羅灣,候風出發。直至3月23日(4月21日)午時,才出發航向澎湖。
-
永曆15年3月24日(1661年4月22日),船艦抵達澎湖,分布駐紮於各嶼;鄭成功則駐紮於嵵內嶼。27日(25日),艦隊往臺灣出發,航行至柑桔嶼風浪變大,只好收隊回澎湖。因何斌曾說只要數日即可到達臺灣,以致於官兵所攜糧食不足,而候風的時日已超出估計,造成糧食缺乏。鄭成功命令戶都事與澎湖游擊洪暄,至澎湖大小島嶼徵糧,其方式為召集各澳澳長,要求澳長至各戶徵收。然而,各澳長遍尋2天,卻只有蕃薯、大麥、玉米高粱等作物,一升一斗地聚集也不過百餘石,還不夠大軍一餐食用。鄭成功也震驚於缺糧問題,又怕北風無期,實已進退兩難。鄭成功於30日(28日)晚上,決定傳令開船。當時風暴未停,部將蔡翼、陳廣等人稟請鄭成功暫候風雨再開駕,鄭成功則告諭:「兵堅可渡,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臺灣,今晚開駕後,自然風恬浪進靜矣。不然,官兵豈堪坐困斷島受餓也」。鄭成功認為此一問題已無法再拖延,必須當機立斷,對於天候問題也只能依靠運氣而行。當夜一更過後,即4月1日(4月29日)凌晨,傳令開船。開船之時風雨稍減,但是海浪仍大,可謂是冒險開船。直至三更之後,雲收雨散,天氣轉晴,順風航向臺灣。至於澎湖,鄭成功命陳廣、楊祖、林福、張在等人,帶兵3千、船12艘,留守澎湖。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