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網站首頁
02|關於平台
03|知識搜索
04|澎湖文獻資料庫
05|聯絡我們
880|馬公市
881|西嶼鄉
882|望安鄉
883|七美鄉
884|白沙鄉
885|湖西鄉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08|商業
商店
查詢
文化
教育
學校
馬公市
光華里
光華里教育
───
光華社區托兒所
馬公市
光華里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民國38年
(1949)
測天島
的「
海軍第二造船所
員工子弟學校」,就設有附屬幼稚園,收托海軍弟二軍區內的軍人子女(利用眷村的房舍上課)。
民國54年
(1965)
海軍子弟學校
遷出軍區,改制為
中山國民學校
,並交給地方政府管理後。婦聯會為了解決眷村幼兒的托育問題,又在
自勉新村
南邊舊有的日式官舍內(2間房間),成立了一個「海軍婦聯幼稚園」。海軍婦聯幼稚園的幼童主要來自軍區內的眷村,
民國64年
(1975)
之後也有部分
案山
和
前寮里
海軍員工子女就讀,分為2個混齡班,每班有30人左右,都是全日托。軍區於每天早上8點及下午1點半(幼童中午都回家吃飯、午休)支援一輛軍車,接
案山
和
海光五村
(包含
前寮里
)的孩童(約有15人),早上11點和下午4點再用專車送回家。在教學上早上是知識性的教學,下午則是戶外的律動課程,早年因為軍區內有樂隊,所以孩童都可以接觸到樂器。
民國67年
(1978)
婦聯幼稚園的房舍已經老舊,有坍塌之虞,因此配合當時的社區發展提倡村村有托兒所的政策,轉型為「光華社區托兒所」,翌年遷入
光華社區活動中心
上課。
民國69年
(1980)
因為幼童人數增加(有將近一半來自
案山里
),而編成大、中、小3個班,分別由田愛琴、楊美完、邵碧霞三位保育員負責。
民國71年
(1982)
案山里
也成立了一個托兒所,繼續留在光華的
案山
幼童已為數不多,因而縮編成1班混齡班(約60多人),由邵碧霞依照學齡不同實施分組教學。之後光華的幼童人數又逐漸減少到只有30多人(全日托約有20多人),
民國78年
(1989)
跟著
光華里
遷到新的
自勉新城
內(今
光華里
)之後,收托的人數更少。當時因為社區活動中心尚未做好使用規劃,由兼任婦工隊隊長的保育員邵碧霞暫時借用婦工隊的辦公室(
光華里
13號)充當教室,活動中心則只做為幼童活動的場所。到
民國85年
(1996)
由市公所納編時,全所約有20多人。
-
資訊引用|
馬公市
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0輯|
2006年
)
知識錯誤回報
完整閱讀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澎湖各村里繞境鎮符列表
|
法師乩童
劉府將軍廟
|
復興里
|
寺廟
溝仔
|
許家村
|
地名
田溝
|
許家村
|
地名
河仔溝
|
許家村
|
地名
重華堂:小池角陳姓宗祠
|
池東村
|
建築
銀同誥封定國將軍劉文珍墓碑
|
光榮里
|
文物
昭和18年(1943)大改葬
|
故事
東遊紀略:沙港鄉陳桂屏的詩文
|
沙港村
|
人物
化雨春風:陳鑑堂略傳
|
沙港村
|
人物
通梁村
|
通梁村
|
聚落
保安宮
|
通梁村
|
寺廟
魑魅魍魎碑
|
後寮村
|
厭勝物
後寮村
|
後寮村
|
聚落
城前村
|
城前村
|
聚落
瓦硐村
|
瓦硐村
|
聚落
火燒坪蔡姓
|
光明里
|
族譜
湖東村
|
湖東村
|
聚落
湖西村
|
湖西村
|
聚落
東衛里
|
東衛里
|
聚落
知識平台|影像總數
50,964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