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佛頭銀、佛面銀、佛洋、雙柱、柱洋、鐳、鐳仔
-
「佛銀」是清代華人對於西班牙銀圓(Realdeaocho,Dólar,Pesoduro,Pesofuerte,Peso)的暱稱。這種銀圓始自1497年西班牙帝國鑄造的國際貿易用銀幣,以里爾銀幣(Real)為基本單位,8里爾(8Reales)為1披索(Peso)。
-
16世紀起,隨著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開採大量金銀,以及國際貿易的興盛,各種銀幣也相繼流入東亞各地,包括中國。清代統治中國後,西班牙銀圓依然在境內大量流通。它的正面圖案為西班牙國王戴假髮肖像,被華人誤認為帶著髮髻的釋迦牟尼佛,背面中央圖案為西班牙盾徽,左右有一對海格利斯之柱(ColumnasdeHércules),因此得到「佛銀」、「佛頭銀」、「佛面銀」、「佛洋」、「雙柱」、「柱洋」……等民間俗稱。常見的西班牙銀元有1/2里爾、1里爾、4里爾、8里爾銀幣等等,在福建一帶又常被音譯為「鐳」或「鐳仔」。在清代統治台灣期間(1683~1895),西班牙銀元也是台澎等地廣泛流通的外來銀幣。
-
「佛銀」在清代的台澎地區如何使用呢?明代以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以及清朝銅本位制錢(以銅錢為官方貨幣的制度)長期通貨膨脹、購買力下滑、威信不振,都促成當時華人對於以白銀為另一種交易工具的信賴。而西班牙銀圓重量、成色統一,便於計算,自然獲得廣泛流通,甚至經常代替需要鎔鑄裁切的銀兩使用。清代華人習慣以「重量」計算白銀的價值,這個習慣也帶到對外國銀幣的使用上,也就是不看幣值大小,而是透過秤重,換算成等重的白銀使用。
-
李冕世、黃典權
(1976)《清代臺灣地區貨幣制度及研究》曾簡單歸納清代台灣各地的銀幣秤重換算習慣:
-
「七二銀」:一銀圓可以兌換重量七錢二分的白銀,主要通用於台灣北部地區(現今台北、新竹一帶)。
-
「七錢銀」:一銀圓可以兌換重量七錢的白銀,主要通用於台灣中部地區(現今台中、苗栗、彰化等地)及宜蘭。
-
「六八銀」:一銀圓可以兌換重量六錢八分的白銀,主要通用於南部地區(現今台南、高雄一帶)。
-
依據如今
西嶼外垵燈塔園區內〈
西嶼塔燈碑記〉(或作〈
西嶼塔燈碑記〉)碑文記載,
1823年(
道光三年),時任澎湖通判
蔣鏞邀請署理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一起籌款,設法重修當時年久失修的
西嶼塔燈。經過數年奔走之後,終於在
1828年(
道光八年)順利重建,統計各界響應捐款的金額「總共捐佛銀伍佰元」。惟〈
西嶼塔燈碑記〉碑文並未記錄
道光八年「佛銀伍佰元」折合多少白銀。
-
楊石明
(2014)曾蒐集清代澎湖買賣契約文書,找到一件
1833年(
道光十三年)不知姓氏、不知詳細地點的〈立盡根賣契字人本房怙契文〉,契約中買受人「光改」以佛銀四大元向「怙」購買一坵地,並未說明佛銀折合為多少白銀。
-
西班牙銀圓不僅在清代的台澎地區廣受流通,甚至直到日治初期,仍是澎湖民間所認可的貨幣。直到
2020年之後,文史工作者陳英豪執行澎湖地區各姓氏宗祠普查計畫,仍在許多帳冊內尋得以「佛銀」為交易工具的紀錄,買賣年代從清領末期到
日治時期早年都有。許玉河
(2021)也曾舉出一個
石滬股份轉移的實例說明:
1901年(
明治34年),住在澎湖廰
大赤崁社的林整房,因遭遇經濟困難,不得不將自己繼承祖產的
石滬十二分之一股權讓出,以「七二佛銀四十大元足」(即四十枚西班牙銀圓,採七二銀兌換標準,大約等值於重量二十八兩八錢的白銀)的價格轉售給同社的
鄭良文。這件
石滬股權轉讓的買賣,就是以「佛銀」為交易工具。
-
從十五世紀末問世,此後在國際貿易市場廣受流通數百年,造型獨特的西班牙銀圓見證了歷史的興衰,以及貿易工具傳播的距離。戴假髮的西班牙國王側面肖像,在遙遠的國度被誤認為釋迦牟尼佛,得到佛銀、佛頭銀等等有趣的暱稱。這或許是當年鑄幣廠工人所難以想像的事情吧!
-
作者|吳令丞
-
參考來源|
-
-石文誠(2013/07/30)。西班牙8里爾銀幣。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04.028.0903
-
-李冕世、黃典權(1976/7)《清代臺灣地區貨幣制度及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
-
-許玉河
(2021)。澎湖
石滬的歷史與文化。澎湖縣文化局,
老古石季刊第102期。
-
-楊石明
(2014)。清代澎湖
嘉慶18年至
光緒18年(
1810-
1892)契文之研究(下)。澎湖縣文化局,
老古石季刊第74期。
-
-蘇峯楠
(2021)臺灣錢幣.世界脈動:17~19世紀來到臺灣的多樣錢幣(下.銀幣篇)。臺灣史數位資源整合入口網。https://taiwanindex.nmth.gov.tw/theme/detail/78
知識建檔|2023-04-0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