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1801寧字十一號海難事件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1801寧字拾壹號海難事件
-
清代嘉慶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三更(西元1801年12月18日凌晨0點到1點),一艘澎湖水師右營的戰船「寧字十一號」(寧字拾壹號),在歷經一個晚上的漂流後,被風浪沖到望安東北方的鼻尾海域觸礁沉沒,船上搭載的軍械隨之沉沒遺失。船上25名官兵全數幸運生還。
-
寧字十一號的船型規格為三號同安梭船,詳細尺寸不明,失事前的上一趟任務是配備全副武裝、載運台協右營所需的餉銀到台灣,交運之後開回澎湖,卻在返航途中遇難。根據船上官兵聲稱:本船於嘉慶六年十一月十三日(1801年12月16日)從台灣府啟航,船員為外委薛國章1人、目兵柯發生等24人;十四日(12月17日)航經東吉海域時,突然遭遇強風巨浪,船隻勉力航行,但當天深夜11點後風浪加劇,將船舵的勒肚繩吹壞、船桅颳斷,造成船隻失控漂流,隔天凌晨在望安島水垵澳東北方的鼻尾觸礁沉沒。幸而船上官兵落水後紛紛抱著船板碎片漂浮,陸續上岸獲救,生還率達100%。事後所有人都因為「大洋、大江官兵因公差委,遭風擊碎船隻」,免去追究賠償責任,又因為「遭風受困、幸獲生全」而獲得獎賞,帶隊的外委薛國章照例軍功加一級、每名兵丁分別得到賞銀三十兩。
-
本船遇難前曾配足軍火砲械護送餉銀,所以可從損失列表看出當時清軍同安三號戰船的武裝。熱兵器計有:鉎鐵砲2位、鉎砲子100粒;百子砲1門、窩蜂子15觔;鳥鎗18桿、大鉛子140粒、小鉛子1000粒、火繩10圈;另有火藥60觔、火罐10個。冷兵器則有:單刀1支、籐牌1面、腰牌刀24口,以及附有旗桿的1面什長旗。這樣的配備或許能抗衡海盜,但比起當時歐洲強國性能突飛猛進的軍艦,清軍小型戰船僅有兩門輕型火砲、一門原始火箭發射器、十幾桿火繩槍、十個拋擲燃燒罐,實在不堪一擊。三十多年後的鴉片戰爭,也殘酷的證明了這一點。
-
文獻紀錄
-
「兵部等部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事務義烈公臣保寧等謹題,為報明事。
-
該臣等會議得,兵科抄出,閩浙總督玉德疏稱澎湖水師右營寧字拾壹號船在洋遭風擊碎一案,緣該營派撥外委薛國章、目兵柯發生等共貳拾伍員名,管駕寧字拾壹號船,配足防船軍火砲械,運載臺協右營餉銀,赴臺交收回澎,嘉慶陸年拾壹月拾參日在臺港駕
-
駛出招候風,內有水兵劉安壹名,登岸買菜,跟船不及,實在船弁兵貳拾肆員名,拾肆日開放東吉大洋,不料突遇颶風大作,湧浪滔天,全船弁兵竭力保護,至三更時候風浪倍加猛烈,勒肚被浪刮斷舵葉,拆去大桅,跳株撬撼,船無主宰,隨風漂至水垵澳東北首鼻尾外洋,沉礁擊碎,寸板無存,弁兵均各溺水,扳扶板片、〔木盛〕蓋,四散漂流,陸續倚岸得生,防船軍火砲械盡皆沉失。勘訊明確,實係外洋,猝遇風浪,人力難施,並非管駕不慎,與免賠之例相符,應請同沉失軍械准其動項造補;溺水受困得生外委薛國章壹員、目兵柯發生等貳拾參名,聽候部議賞卹。等因。除冊結圖送部外,於嘉慶柒年肆月貳拾貳日題。陸月初肆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於本日抄出到部。臣部隨即定稿,於陸月貳拾陸日咨送工部會議,於柒月初陸日會回前來。」
-
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事務保寧(等)〈為報明事〉,嘉慶七年七月三十日(1802年8月27日)
-
資訊引用|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書序號0062431。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ihp-neigedk-0000100009-0062431.txt〉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書序號0037714。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ihp-neigedk-0000100007-0037714.txt〉
-
作者|吳令丞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