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臺灣神社遙拜所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日本治臺之後,日本本土的宗教信仰也隨著移入臺灣、澎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政治力量相結合的國家神道崇拜。明治29年(1896)在媽祖宮後方的小丘上興建「臺灣神社遙拜所」,每年10月28日「臺灣神社祭」時,澎湖廳各機關學校都要前往祭拜。初期的遙拜所規模不大,屋頂採入母屋造,48四周有圍牆,前方設置鳥居(即牌坊),石燈籠、洗手亭、服務休憩處等。後來改建為流造屋頂,上方設有千木、勝男木,基層為高欄式,四周圍牆則以柵欄取代(林文鎮、鄭昭民2004:31)。
-
昭和3年(1928),因為遙拜所位在小丘上,基地狹隘,不敷重大祭典之用,改在馬公城外的文澳海濱的丘地上興建「澎湖神社」(現在的縣立游泳池及縣立體育場一帶),並且在同年進行遷座大典。澎湖神社內奉祀大國主命、大已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4尊神位,一直到昭和9年(1934)7月才升格為「縣幣神社」,被日本人視為當時澎湖島的總鎮護,凡是上級派來澎湖縣服務的軍政長官就職或高級長官蒞臨視察,都要親自前去參拜。戰後,神社部分建築被拆除,改為「忠烈祠」,民國70年(1981)新建的「忠烈祠」落成之後廢置,民國76年(1987)6月,原址改建為縣體育場和縣游泳池(鄭紹裘1997:183)。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一輯)
知識建檔|2025-05-1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