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1772綏字八號海難事件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1772綏字捌號海難事件
-
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四月六日(西元1772年5月8日),閩浙總督鐘音在奏摺中提及,福建澎湖水師之前有一艘「綏字八號」(綏字捌號)戰船,從廈門航向澎湖的途中,在澎湖海域被風浪打碎,船上40人全數幸運獲救。為了補充損失,鐘音循例申請新造一艘戰船。這份奏摺後來獲得兵部的回應,核准以乾隆三十七年的工庫預算支應造船。新的綏字八號料件成本為銀六百一十二兩三分二釐,連工帶料含運費的造價則為銀一千三百五十六兩四錢七分三釐。
-
這艘遇難的綏字八號屬於趕繒船,在失事前的上一趟航程是從台灣府載運班兵到廈門,任務完成後從廈門返回澎湖,卻發生海難。奇怪的是,本船不但實際遇難日期交代不清,連船員資料也很可疑:原本編制水兵僅有29人,沉船時卻有40人,憑空多出11名兵丁(據稱是從廈門遣回)!。清朝政府為此展開調查,要求將船員姓名詳細造冊,不過後來似乎不了了之。但在相關奏摺裡,也都沒有提及因公受傷水兵的給賞。箇中原因是否牽涉冒名頂替、偷渡、官官相護的弊端,就不得而知了。
-
文獻紀錄
-
「經筵講官議政大臣理藩院尚書兼署工部尚書革職留任又二次從寬免其革任臣素爾訥等謹題,為具報事。
-
兵科抄出閩浙總督鐘音題前事,內開:竊照福建澎湖水師左營綏字捌號趕繒船壹隻,在洋遭風擊碎,先經臣會疏具題,請銷造補,於乾隆參拾柒年柒月拾壹日准到兵部咨覆,澎湖水師左營趕繒船據稱因渡載臺灣班滿兵丁赴廈門歸伍,事竣回營,遭風擊碎,受困目兵王鳳等肆拾名聲請賞卹。但查該營原船舵水兵丁止有貳拾玖名,至廈門參將配載差回之兵丁拾壹名,並非本船舵水,從前究係因何差委,疏內並未聲明,應令詳細查明,分造丁名妥冊聲覆到日,一并核議。等因。轉行遵照去後。」
-
理藩院尚書素爾訥(等)〈為澎湖水師左營趕繒船遭風擊碎造補用過銀兩應准開銷等事〉,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十九日(1773年7月8日)
-
資訊引用|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書序號0041581。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ihp-neigedk-0000100009-0041581.txt〉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22-07-16。知識更新|2022-07-1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