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竹灣養殖漁業記錄

影像分類:漁業  2024竹灣養殖漁業記錄|拍攝日期:2024-02-14(星期三)

竹灣養殖漁業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廣沿海『箱網養殖漁業』,所謂『箱網養殖』即是利用自然海域以人工飼育魚類的一種方法,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將魚養在海中,而定時去餵食。當然,首先必需在海中以網圍成如箱子的形狀,並綁上保麗龍浮桶,如此一來,那些被飼養的魚兒就可自由地在自然海域中活動了。
-
竹灣內海因為海域廣大、風平浪靜、水深適中、水流暢通,所以是一個天然的優良養殖港灣。因此自民國六十四年起,政府即選定本村許有終先生進行實驗箱網養殖,但箱網養殖並不普及。
-
因為當時竹灣的漁民大都在港灣內養殖牡蠣,直到後來扁蟲為害,把辛苦養殖的牡蠣吃光,使得漁民血本無歸。漁民遭此打擊,才將原來棄置的、養殖牡蠣用的浮筒、繩索、錨研究發展,改良為箱網養殖場。箱網養殖造就了竹灣漁業的第二春。目前有六家養殖場(江庸、有慶、宗盛、博海、雄偉、宗順)從事養殖工作。他們和水產試驗單位、海專、海洋大學及民間魚苗孵化埸合作,使得魚苗的來源、魚病的防治、魚飼料的配方等技術日漸進步,他們引進各種洗網機、起重機、飼料攪拌機等機械來節省人力,並且隨時研究改進作業的流程,挪威的養殖技師也和他們探討養殖的心得。朝向專業努力是他們的方向。竹灣的養殖戶所養的高級魚類,如嘉魶、石斑、鱸魚、紅干、青嘴等,大都在本地銷售,他們供給馬公各餐廳及外燴辦桌用的活海鮮,也供給菜市場及家庭主婦用的高級魚。箱網養殖為竹灣的漁業打開了一條活路。也為竹灣留住了一批青壯村民,使竹灣人口外流情形獲得改善。更為後代子孫留下克服困難的最佳榜樣。
-
引用來源|竹灣國小網頁
-
竹灣地區的箱網養殖事業應該說是臺灣箱網養殖事業之先驅,1977年當時由省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在西嶼鄉大菓葉灣進行試驗的養殖事業並沒有推廣開來,直至1988年澎湖養殖業陸續培育出魴頭、嘉鱲、石斑、黑鱠、鮸魚等魚苗後,於1991年當時,率先由竹灣村民許有終先生於竹灣海域,開始投入箱網養殖事業,並成立「有慶養殖公司」,陸續養殖的魚類有嘉鱲、鮸魚、石斑、龍占、紅魽、黃錫鯛、黃鱲鰺、海鱺等,目前竹灣村地區的海上箱網養殖業已爲澎湖之首。
-
2002年竹灣地區以海鱺魚作爲專門養殖的漁種業者共有兩組,除了「有慶養殖公司」外,另一組爲蔡建盛與蔡宗正成立的「宗盛養殖公司」,「宗盛養殖公司」於1998年開始大量養殖海鱺魚,2000年更將本地海鱺魚推向國際市場,銷售至日本大阪,前景逐漸看好。不過2001年6月的奇比颱風爲西嶼地區箱網養殖帶來了空前的浩劫,十級的強風將竹灣地區的海鱺箱網一掃而空。光一家「宗盛養殖公司」初步估計損失近一千多萬元。
-
竹灣地區除了兩家以海鱺養殖為主的公司外,另有四間養殖業者,主要以嘉鱲、鮸魚、石斑、龍占、紅魽、黃錫鯛、黃鱲鰺、青衣、臭肚、七星斑、老鼠斑、鱠仔、黑鯛等以及卡網捕獲的漁種如雞薯、雞仔、黃記仔、黑點等來養殖,養殖成魚主要是販售到當地市場。這四間養殖業者,以陳三江所設的「江庸養殖公司」規模較大,箱網數達80多箱,共員工七名。
-
竹灣地區除了開起西嶼地區箱網養殖產業之外,近年來亦配合著政府觀光政策的推動發展出箱網養殖觀光,開放時間以夏季觀光季爲主,客源主要以遊覽車觀光客爲主,所收取一次一人160元,與遊覽公司各得一半,參觀行程則安排至箱網養殖區體驗海釣樂趣,利用箱網養殖槽內飼養的各種魚類提供遊客垂釣,體驗不同魚隻的拉扯力道,由於釣細上沒有魚鈎,因此魚隻並無法釣上岸,由竹灣港口到箱網區僅需五分鐘的航程,在行程上有專人做簡單的解說,並附贈遊客一人一碗鮮魚湯。
-
據陳清江指出,發展箱網養殖觀光的總資本額需要200萬元左右,主要是建設浮動碼頭與添購觀光船的花費。
-
文字引用|西嶼鄉
知識建檔|2023-09-20。知識更新|2025-06-2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