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文化
技藝
無形文化資產
類:
產業
漁業
傳統漁法
類:
產業
漁業
漁法技術
───
石滬修造技術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類別|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
級別|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
石滬
是澎湖地區藉
潮間帶
地形因地制宜的捕魚設施,先民在澎湖填造
石滬
迄今,約自有記載以來(清
康熙50年
的《台灣縣志》)有三百年左右之歷史了,一直到廿世紀中期,
石滬
漁業都還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
潮間帶
漁撈活動。
石滬
大體分為簡單型(俗稱龍仔圈)及有滬房的,疊
石滬
時先疊好滬房再疊滬堤,滬房跟伸腳是該
石滬
所有股東一起分段堆疊,滬堤壞了則由大家一起修理。
石滬
的材料以
玄武岩
為首選,其次為灘岩代替,三是珊瑚礁石灰岩(俗稱為
咾咕石
)但是不能易脆的砂砱(珊瑚碎屑)。疊
石滬
的重點技巧一是「看石勢」且石塊須以「站姿」;二是同一層石塊須盡量做到有犬牙交錯、凹突互出的效果;三是石塊間的縫隙必須逐層用小石塊填平、塞緊後再往上疊;四是滬堤必須逐層向內退縮,到最上面的第二層時,採取所謂「反嘴」的手法,以便最上層的「敢面」(音kam2bin7)的收尾,來抗拒海浪的衝擊和拉扯;最後滬堤的坡度、滬房左右兩側伸腳的弧度等所謂「收軟」、「收硬」的規劃,完全要靠師傅對水性和魚性的認知去拿捏,才能填造出一口即堅牢又有用的
石滬
。
-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
據了解澎湖自古即無專門填造
石滬
的師傅,填造的技術都要靠自己從工作中去學習、摸索。參與的人一開始都是生手,不過因為自己負責填築的滬堤如果不夠牢固,就必須經常去維修,所以每一個人都要隨時用心去觀摩,不斷的去累積經驗。只有肯用心又够靈巧的人,才能在不斷的摸索中,掌握到個中的訣竅,而成為技術熟練的「師傅」。不過師傅們通常都會以一句很簡單的「看石勢」,來概括說明他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填滬技巧,必須從師傅們的現場施作來觀察,才能了解他們是怎樣讓石塊能在海浪衝擊下,牢固的嵌砌在滬堤上。
-
首先是石塊絕對不可以平放,也不可以一塊塊的往上堆疊;每一塊都必須採取「站姿」嵌砌在下層的兩塊石頭之間才夠牢靠。其次是同一層的石塊必須盡量做到有犬牙交錯,凹突互出的效果;如果石塊的長度足夠壓到更裡面一排的石塊,效果更好。第三是石塊之間的縫隙必須逐層用小石塊填平、塞緊,再往上疊,否則一經海浪的衝擊就容易鬆垮。最後是滬堤必須逐層向內退縮,到最上面的第二層時,還要採取所謂「反嘴」的手法,以便最上層的「敢面」(音kam2bin7)。反嘴和敢面做得好的滬堤才能像拱橋的結構一樣,有由左、右兩側向中間推擠的作用力,來抗拒海浪的衝擊和拉扯。
-
此外,哪一段滬堤要砌成多大的坡度,才能降低海浪沖擊的力量;滬房左右兩側的伸腳要做成多大的弧度,才能降低魚兒入滬之後再轉向游出滬堤外的機率等所謂「收軟」、「收硬」的問題,更是完全要靠師傅對水性和魚性的認知去拿捏,才能填造出一口即堅牢又有用的
石滬
。
-
文字引用|國家文化資產網
知識建檔|2024-11-25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延伸知識|
▲隱藏連結
石滬
|
漁業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牛車
|
技藝
石滬修造技術
|
漁業
大厝內
|
紅羅村
|
地名
許周素雲
|
馬公市
|
人物
劉培初
|
人物
蘇銀河
|
人物
張動九
|
人物
阮觀智
|
人物
呂耀堂
|
瓦硐村
|
人物
蔡豐盛
|
湖西村
|
人物
龍目光彩:船舶的眼睛
|
技藝
風櫃962地號古宅
|
風櫃里
|
建築
朱錫甘澎湖沙港旅居住所
|
沙港村
|
建築
洪辛任古宅
|
烏崁里
|
建築
許祖取古宅
|
鎖港里
|
建築
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
|
復興里
|
建築
蔡豐盛
|
湖西村
|
人物
成功蕭克讓古宅
|
成功村
|
建築
李秋田
|
長安里
|
人物
天祥營區連級兵舍
|
西文里
|
建築
平台知識總數
7,306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