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石滬修造技術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類別|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
級別|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
-
石滬是澎湖地區藉潮間帶地形因地制宜的捕魚設施,先民在澎湖填造石滬迄今,約自有記載以來(清康熙50年的《台灣縣志》)有三百年左右之歷史了,一直到廿世紀中期,石滬漁業都還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潮間帶漁撈活動。石滬大體分為簡單型(俗稱龍仔圈)及有滬房的,疊石滬時先疊好滬房再疊滬堤,滬房跟伸腳是該石滬所有股東一起分段堆疊,滬堤壞了則由大家一起修理。石滬的材料以玄武岩為首選,其次為灘岩代替,三是珊瑚礁石灰岩(俗稱為咾咕石)但是不能易脆的砂砱(珊瑚碎屑)。疊石滬的重點技巧一是「看石勢」且石塊須以「站姿」;二是同一層石塊須盡量做到有犬牙交錯、凹突互出的效果;三是石塊間的縫隙必須逐層用小石塊填平、塞緊後再往上疊;四是滬堤必須逐層向內退縮,到最上面的第二層時,採取所謂「反嘴」的手法,以便最上層的「敢面」(音kam2bin7)的收尾,來抗拒海浪的衝擊和拉扯;最後滬堤的坡度、滬房左右兩側伸腳的弧度等所謂「收軟」、「收硬」的規劃,完全要靠師傅對水性和魚性的認知去拿捏,才能填造出一口即堅牢又有用的石滬
-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
據了解澎湖自古即無專門填造石滬的師傅,填造的技術都要靠自己從工作中去學習、摸索。參與的人一開始都是生手,不過因為自己負責填築的滬堤如果不夠牢固,就必須經常去維修,所以每一個人都要隨時用心去觀摩,不斷的去累積經驗。只有肯用心又够靈巧的人,才能在不斷的摸索中,掌握到個中的訣竅,而成為技術熟練的「師傅」。不過師傅們通常都會以一句很簡單的「看石勢」,來概括說明他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填滬技巧,必須從師傅們的現場施作來觀察,才能了解他們是怎樣讓石塊能在海浪衝擊下,牢固的嵌砌在滬堤上。
-
首先是石塊絕對不可以平放,也不可以一塊塊的往上堆疊;每一塊都必須採取「站姿」嵌砌在下層的兩塊石頭之間才夠牢靠。其次是同一層的石塊必須盡量做到有犬牙交錯,凹突互出的效果;如果石塊的長度足夠壓到更裡面一排的石塊,效果更好。第三是石塊之間的縫隙必須逐層用小石塊填平、塞緊,再往上疊,否則一經海浪的衝擊就容易鬆垮。最後是滬堤必須逐層向內退縮,到最上面的第二層時,還要採取所謂「反嘴」的手法,以便最上層的「敢面」(音kam2bin7)。反嘴和敢面做得好的滬堤才能像拱橋的結構一樣,有由左、右兩側向中間推擠的作用力,來抗拒海浪的衝擊和拉扯。
-
此外,哪一段滬堤要砌成多大的坡度,才能降低海浪沖擊的力量;滬房左右兩側的伸腳要做成多大的弧度,才能降低魚兒入滬之後再轉向游出滬堤外的機率等所謂「收軟」、「收硬」的問題,更是完全要靠師傅對水性和魚性的認知去拿捏,才能填造出一口即堅牢又有用的石滬
-
文字引用|國家文化資產網
知識建檔|2024-11-25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