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水災其實相當罕見,除了前述的颱風與挾帶豪
雨量之外,造成降雨的因素包括:颱風、雷雨、春雨、梅雨和鋒面等。例如
民國53年(1964)7月6日大雷雨創下時
降雨量214.8公釐,平均約10分鐘就有46.7公釐的紀錄,像這樣的歷史現象相當少,因此水災不多。唯有發生於
民國84年(1995)6月9日的大豪雨
降雨量達210公釐,造成澎湖20年以來罕見的水患,
馬公市城隍廟水深及膝,三級古蹟蔡
進士第附近公園與蔡氏宗祠淹水到達腰部深,而且包括
馬公市西文里、
重光里、
興仁里均因豪雨成災,而
馬公市菜園里通往
興仁里的交通也因為圍牆倒塌積水而中斷,
興仁里一帶往
馬公機場因積水過深而中斷交通,無數的汽車泡水,居民在及腰深的水患中搶救財物。
-
相較於地震高發生率地區嘉義阿里山的地震數,澎湖的地震頻率不高,而且有感地震也相當輕微,影響不大。例如:
民國72年(1983)曾經發生二級有感地震。因此
澎湖氣象站關於地震的數據有限,如(表2-17)澎湖的年平均地震次數約2.9次。唯有
民國83年(1994)9月16日下午2點20分澎
湖西南方外海發生十餘年來僅見的地震,達芮氏規模6.4級強震,而此次澎湖各地平均也有4級規模,大小餘震斷續約45分鐘,依氣象局所測得的數據,這次震央在澎
湖西南方147公里處,接近中國,結果造成
望安鄉離島
花嶼駐所廳舍龜裂3公尺,
花嶼村民房多處龜裂。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我們稱之為地震波,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內部有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東北部地震帶三條主要地震帶,使得臺灣地震頻繁。依據中央氣象局自
民國八十年∼九十五年(
1991-
2006)的觀測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18,500次地震,其中約有1000次為有感地震。
民國八十八年(1999)九二一大地震為二十世紀臺灣規模最大的地震,車籠埔斷層活動,錯動長達80公里,造成2,000多人死亡,近萬人受傷,13,000餘房屋倒塌,使生命財產嚴重損失。受九二一地震影響,當年共計發生了49,919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達3,228次之多,可見臺灣地震之頻繁。
-
相較於臺灣地震之多,澎湖地區每年平均有感地震次數約2.9次,地震頻率不高,有感地震也較輕微,影響不大。澎湖地區最近一次強震,則是在
民國八十三年(1994)九月十六日下午2點20分的地震,震央在澎
湖西南方147公里處,震度達芮氏規模6.4級,澎湖平均各地有4級規模,造成民房龜裂,所幸並無重大傷害,故地震於澎湖
七美地區,危害不如颱風。但由於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仍需隨時注意防範。
-
資訊來源|
七美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13。知識更新|2020-11-2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