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馬公港海軍網柵隊初探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金龜頭海岸有一條鐵鎖的鐵索向海中延伸,其另一頭原本在蛇頭山東北角。兩地鐵鎖地坪也都是水泥灌漿。然,蛇頭山一側的鐵鎖已遭拆毀,目前僅於金龜頭一端的鐵鍊。
-
金龜頭海岸鄰近順承門附近昔日有一網柵隊,藉以管制馬公港船隻之出入。依據趙守忠先生回憶,海軍網柵隊在順承門旁,即日治時陸軍碼頭軍區,隊本部在莒光新村前。然設施已遭受拆除,不復昔日蹤跡。然而,海軍網柵隊究竟設於何時?如何運作?至今依舊模糊不清。
-
林寶安老師曾言及:民國38年(1949)7月7日載運山東流亡學生的第二艘軍艦,據說抵達澎湖馬公時還是凌晨,這個鐵鍊水門還沒打開,因此還在港外等候到早上水門打開後,才順利進入馬公港
-
黃明光為菜園人,認為民國50年前沒有這個設施,因其我初中畢業時,也曾經出海補魚,當時並沒有網門鐵鍊等。迨其民國52年(1963)高中畢業後,再出海捕魚,出金龜頭才發現有鐵網且有浮筒與網門。晚上11點關門,清晨6點始開門。菜園漁民都知道在這封港時間內若有魚要半夜載回處理,就要把船緊靠風櫃端偷偷摸摸進去。
-
依據上述口述與回憶經驗分析:民國38年(1949)5月20日,台灣、澎湖由主席兼總司令陳誠正式宣告戒嚴。澎湖地區,以陸軍馬公要塞司令部司令李振清中將兼任戒嚴司令。其中第二條規定:「自即日起,除基隆、高雄、馬公三港口在本部監護之下,仍予開放,並規定省內海上交通航線(辦法另行公佈)外,其餘各港,一律封鎖,嚴禁出入。」民國38年(1949)7月7日載運山東流亡學生的第二艘軍艦,之所以在馬公港外等待,應受戒嚴令之影響。
-
民國52年(1963)8月9日,國防部公布〈臺灣區港口管制辦法〉,第一條規定:「為適應軍事需要,確保港區及港內艦船之安全,特訂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之港口,係指設有防禦網及未設有防禦網而經指定實施管制之港區進出口。」〈臺灣區港口管制辦法〉訂定後,因管制過嚴,同年10月31日即修正此辦法,以方便漁民出海作業。《建國日報》於同年11月29日報導:港口開放時間原則上為中原標準時間每日5時至22時。為便利漁船作業,高雄、基隆、馬公、花蓮四港酌予延長。馬公港延長時間為於每日23時至翌日2時,各漁船集結30艘以上,得由漁會會同檢查機構向港口管制所延遲關閉網門。報導中的港口管制所,應即為海軍網柵隊。
-
綜合上述,控制馬公港的海軍網柵隊,應在民國52(1963)年8月此辦法公布時成立。黃明光先生的回憶與〈臺灣區港口管制辦法〉的公布時間點幾乎吻合。民國90年(2001)7月25日〈臺灣區港口管制辦法〉廢止,網柵隊也應同時裁撤,甚至於更早。
-
金龜頭殘存的鐵索,已近一甲子,見證這一段〈臺灣區港口管制辦法〉的歷史,此鐵鎖也足以成為澎湖的歷史古蹟。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