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變更報導

地名變更報導|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

改天則換地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民國51年(1962)7月,縣府將千人塚改名為中興崗,希望縣民今後稱呼該地應改去以往的習慣。此種作為如同將龍門村林投村的「明治二十八年混成枝隊上陸紀念碑」的碑文改為「臺灣光復紀念碑」(林投日軍上陸紀念碑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如出一轍。然而,掩耳盜鈴並無助於歷史真相的詮釋。
-
民國60年(1971)8月中,鎖港里民大會居民以鎖字不雅而且不吉利,封鎖港口之意,對從事漁業的鎖港地區十分不妥,建議將鎖港改為金港里,則滿漁港都是黃金對漁業前途大有幫助。鎖港地名乃來自小管港,本立基於漁業經濟特色,反而改名為金港里有不知所云之慮。無獨有偶,同年8月底馬公鎮啟明里在里民大會中建議政府將善後街改為仁愛路57巷。里民們所持的理由是善後有不雅不吉利之意。從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善後」:事故發生後妥善處理遺留下的問題。宋.蘇軾〈送范中濟經略侍郎〉詩:「謀初要百慮,善後乃萬全。」可見善後並無不雅之意,居民何以自貶?
-
從二次戰後,政府處心積慮抹去明治、大正與昭和年號,竄改為民國字樣;更改台灣澎湖各地地名,導致失去原本地名所代表的空間與時間意義。在政府透過公權力竄改歷史,斬斷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讓我們不知不覺輕視過去的遺澤,造成我們直線的思考認為唯有前進才是主流,回顧昔日則是一文不值。也導致我們離我們的祖先越來越遠,而文化消失的速度越來越快。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9-12-05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