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血絲蟲病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血絲蟲病係絲狀蟲。由家蚊作媒介,而寄生於人體血液所引起之疾病,患病者初期症狀為發燒、淋巴腺發炎,由於症狀類似感冒,往往被忽略或誤診,淋巴液不能暢流而呈現象皮腫大,故又稱象皮病。民國61年(1972)4、5月間臺灣省瘧疾研究所調查澎湖血絲蟲患者,竟達18,000餘人。民國60年代初期防治澎湖地區的血絲蟲病是瘧疾研究所的重點工作,民國64年(1975)6月未發現新病例,此後也未見衛生局有病例報告,應是絕跡澎湖了。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衛生志》
-
血絲蟲病係絲狀蟲由蚊子作媒介,而寄生於人體血液中所引起之一種疾病。其主要症狀爲慢性期中初期幼蟲,治後期時下肢或陰部之淋巴管被成蟲阻塞,使淋巴液不能暢流,而呈現象皮腫大,故又稱象皮症。血絲蟲白晝潛伏,夜闌活動現於血液中,是以必在晚十時以後,始可抽取血液檢驗。澎湖罹此病者甚多。惟於近年始被注意,據台灣省瘧疾研究所於民國四十三年調查統計:澎湖居民患血絲蟲病感染率,竟達全縣居民百分之十四、二九,其數字實令人驚駭。遂由省瘧疾研究所訂定血絲蟲防治四年計劃。第一年分區防治實驗;第二年起全縣居民在一足歲以上,全部實施夜間驗血,發現患者免費供藥服用治療,第三、第四兩年再持續辦理。
-
文字引用|澎湖縣誌.卷十衛生志
知識建檔|2020-05-01。知識更新|2024-01-23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