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菜嘴雷公心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歲次己酉年(1969)花月,馬公第一安吉社信善堂開堂著造第三集鸞書《喚醒迷津寶卷》,同年季冬出版。〈卷四〉西方如來佛祖講述一則「菜嘴雷公心」的俗諺,此俗諺與宋代大文豪有關,且帶有貶義。故事內容全文如下:
-
昔時飛雲道長與蘇東坡同為一朝之臣,官至統帥,為國忠勤,愛惜物命,咸稱一代明宦。後來自覺顯名不久,富貴不長,春風秋露,草木榮枯,春長夏壯,秋萎冬落,人生若與草木較之殊無或異,勘破塵劫,双々竟辭官出家。因飛雲道長,道行較深,而蘇東坡自知才不較,即以拜飛雲道長為師,雙人就在寺内歸依受戒,安禪坐悟。
-
有一日師徒伴遊於山光水色,誓渡眾生,遊至山溪水門頭一帶,草木繁植,鳥獸飛走,四無村落,人烟少見。忽在溪畔有發現一幢茅屋内中只有母女二人,啼哭之聲使人聞之傷心,師徒就近前請問其詳,乃知其夫死無人依靠,其母名曰阿珠、女兒曰阿蘭,母女相擁而哭。如今被師徒知悉,慰問時已不久矣。阿珠因悲傷過度,身體已難支,設有妙劑,亦不能挽回造化,即刻魂散魄駕西歸,放下女兒阿蘭,年方十三無力為母治喪,又不知何處何從以為生。其時蘇東坡以慈悲為念,向師相量不如於我殯之道助之以安,師曰:善哉!見義勇為,佛門豈有不善行,而阿蘭亦當善助有處,以免孤獨無依,蘇東坡求師同意,將阿珠尸體安葬以後,引带阿蘭回寺内,請問阿蘭如何安頓?師曰:阿蘭之母亦是門下之弟子,而今阿蘭拜你為師,可充做寺内茶童,整花洒水掃地諸小工作,養而教之。自此因孽債未除,冤缘前結,世人肉眼不知所由來也,引起俗說曰,菜嘴雷公心之謠言,事實在此。
-
光陰易逝,不覺阿蘭入寺已三秋有餘,生成婷々玉立,如鲜花當艷,她雖然與蘇東坡不同床,却是同室而居,斯時蘇東坡年已六十七,阿蘭芳年十七,依歲而論,祖孫稱之也不是過。祇因風流債未盡,此一段冤孽,為師早已算出蘇東坡與阿蘭尚有四十九日夫妻名分,但是不能隨便說破阻碍,因天機莫洩,明知此風亦不可長,敗壞佛門,時至師就觸破其醜事,使蘇東坡一代為明官極聰明絕頂之人,忽然誤墜愛慾海之中,其羞赧非如常人無可言宣。斯時,師即發逐客令,迫使阿蘭回去溪水厝,自修自悟,寺内不容破戒,至于蘇東坡是當代名官,才學蓋世,聰穎過人,紅塵浩劫,而決意入山修行,冀脫苦海,奈何身居梵刹,教人受戒自己反破戒,一時做了錯事,自覺無面見江東,為風流債勾纏,枉費聰明一世,聲名竟沉入深淵,受師譴責,無可容身,心神恍惚之餘,在池側吞金而亡,飛雲道長乃將蘇東坡火葬,以完後事。因此被世人指說謂:「菜嘴雷公心」,而傳於今。
-
此故事內容當然與史實不符,例如蘇東坡(1037-1101),享年64歲,而非67歲。故事內容的阿蘭,應為蘇東坡侍妾王朝雲(1063-1097)的化身。王昭雲原為歌妓。三十八歲時的蘇軾於38歲時贖12歲的王朝雲,後收為侍妾。王朝雲陪伴蘇軾度過晚年,也早於蘇軾過世,享年34歲。飛雲道長或許為佛印(1032-1098)的化身,然佛印也早於蘇軾圓寂。
-
此故事有趣之處在於澎湖民間傳說,竟能與大文豪蘇軾扯上關係,並衍生出「菜嘴雷公心」俗諺。此句俗諺猜測其含義,可能是雖然出家為僧,卻無法勘破紅塵而犯色戒,有言行不一之貶義。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2-06-2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