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塔公塔婆
-
根據
內垵村的居民描述,根據先民傳說,早期居民曾遭受鐵箭射擊(另一說為:
內垵村北港向西約1海浬處有暗礁,稱為「
海獺礁」,與礁北的「
鱟仔尾」形如箭狀直射
內垵村),常受災難未能安居樂業。經邀請唐山的堪輿家實地勘察後,告知居民必須建塔及建石城予以鎮壓,以策安全,當時的居民莫不信以為真,於是在
內垵村北方海邊建造「塔婆」鎮守村莊,並往北約150公尺處再建造「
塔公」。
-
塔婆底部直徑5.24公尺,總高約4.9公尺,係用
玄武岩造的一層圓錐形塔,塔頂倒置淺綠色陶甕。塔婆於
民國76年(1987)曾整修過,因
塔公塔頂置紅色陶缸,故將塔婆塔頂倒放「豆芽菜甕仔」作為裝飾物。
-
資訊來源|澎湖辟邪祈福塔、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
-
建塔由來
-
由於
內垵聚落地勢低漥,北東南有坡地環繞,而西方面臨海洋無屏障,由
內垵北港向西約一海浬海中有暗礁,稱為「
海獺礁」,與礁北的「
鱟仔尾」形如箭狀直射
內垵聚落。先民認為此地理不祥,如遭鐵箭射擊,故居民常受災難不能安居樂業。嗣經請來唐山堪輿家實地觀察後,承告必須建塔及建石城與予鎮壓以策安全,聚落居民信以為真莫不聽從,於是由聚落中名望之家呂論發起,並邀集全聚落中體力強壯之青年,同心協力,在
內垵村北方海邊「俗稱
窟仔邊」建造一石塔,即為「
塔公」,另兩塔在「
塔公」往南約一百五十公尺處再建一塔是為「塔婆」。
-
塔婆係用
玄武岩造成的一層圓錐形塔,面向四面八方,塔底直徑四百八十公分,身高五百公分,塔頂倒置高四十五公分的淺綠色陶甕,總高五百四十五公分。「
塔公」、「塔婆」自淸
道光癸卯年間(
一八四三年)建造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八年的歷史,其中因受民國七十五韋恩颱風的侵襲,塔身稍微受損並向南方傾斜約五度。至
民國九十年六月又遭「奇比」颱風肆虐,塔身已不堪損毀,其中第四五六層已完全倒塌,後雖經縣府派員修復,但改以水泥替代,當年之原始風貌已不復見。而「塔婆」歷經如此長久的歲月,塔尖原本就掉落少許石頭,並不完整,後來歷經
民國七十三年到七十五年北港工程的興建,損壞其龍脈地理,及三起村民海難的發生,於是由村民薛先正先生召集北港漁船船長七十餘人集會討論,並請示神明,得知乃是村民於興建漁港時未先祭拜「
塔公」、「塔婆」,於是村民決定於
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祭拜「
塔公、「塔婆」,並將「塔婆」的塔頂加以整修,倒放俗稱「豆菜甕仔」的草綠色陶甕,作為塔頂裝飾物。
-
文字來源|澎湖縣鄉土教材:
內垵社區田野調查
-
塔公塔婆石牌碑文
-
塔公塔婆塔城記
內塹堀仔邊、
海瀨礁風湧來朝、波似箭、堪輿示訊、建塔威鎮稷民咸信之。清宣宗道光癸亥年(西元
一八四三年)呂論氏、集體健青壯者、合力運石造砌雙塔、塔逾垣丈、基礎鞏固、城達人高、寬三尺許、百來丈距、繞以杜風蝕湧浪、去疾邪、越年告成、民得居隱福享之。鳩工中、值呂夫人懷有身孕、笑譚生男則名以「塔」為永紀、固其然。
內塹風光秀麗、山海人均美、觀音山、十八羅漢、天然石聳立,羅列、大陸風帆渡海至此、見平濤湖岸、塔山尊尊行列相迎、喜之鳳儀佳穴、平心孚顯厚望、特此為記。
修正建議回報